北滘镇工匠学院正聚焦培养精通工业机器人的高技能工匠人才。北滘职业技术学校供图
前不久,在北京亦庄举行的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人机共跑”场景又一次刷新了人们对机器人前沿技术的认知,为推动我们国家“具身智能+”产业在多场景应用储备了宝贵的数据与实操经验。
从早期仅能定向行动的机械臂,再到如今有能力奔跑起来的人形机器人,AI正助力机器人向具有强大思维和行动能力的智能体演进,随之而来的也有挥之不去的“替代论”——面对数智时代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全能的人工智能,“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是否已然过时?
工匠精神永不褪色,数智化是工匠进阶升级的关键机遇。作为数量超百万人的顺德产业工人队伍代表,慢慢的变多的顺德工匠正怀揣“数智匠心”顺应数智时代浪潮,在制造一线岗位上不断突破自我,书写新的辉煌。
前不久,广东嘉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向市场推出一款创新性单臂货叉AGV,有效解决物料车底部离地间隙不足,或是物料车整体高度偏高带来的搬运难题,精准解决智能物流领域行业痛点。
“在AI的助力下,越来越全能的工业机器人进入生产车间,取代那些简单易操作、重复性强、劳动强度大、存在职业安全风险的工作,无疑是大势所趋。”在顺德区劳动模范、嘉腾机器人研发总工程师徐斌看来,在物流领域用好“机器替人”,其出发点是对工人安全的关心和工作上的能力的升级。
即便身为移动机器人行业的资深工程专家,当看到今年以来DeepSeek的横空出世,为全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智能化转型变革浪潮时,徐斌也感到颇为震撼。
“年初我们公司就马上部署了DeepSeek,有同事跟我说原本3个月的工作量能够在3天之内完成。我自己也亲自试验过,可能以前需要1—2个星期的工作,现在只要3分钟就能做好。”徐斌坦言,未来如果AI得慢慢的变好,这种高效只会更加惊人。
数智时代,AI的发展势必会改变很多工作方式,甚至会取代一些人类的工作,但这并不代表“工匠的终结”。在徐斌看来,面对科技冰冷的逻辑,甚至是看似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更加呼唤着炽热的“匠魂”。
多年来,徐斌带领技术团队接连攻关移动机器人领域重大技术创新,先后解决了AGV向超重型发展时没办法提供重载舵轮、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上下料搬运过程中多机器人协同搬运等移动机器人领域技术难题,突破行业痛点、攻克“卡脖子”技术,为国产机器人行业建立技术自信,打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垄断格局。
“去年面对国外客户提出低矮型搬运机器人的项目需求,我们团队带领国内供应商一起进行颠覆式创新,大家抱着‘宁可不要钱,也要攻坚技术为国争光’的热血劲头,顺利实现用户需求。”这番经历让徐斌更加坚信,“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永远都不可能过时,“创新”更将成为工匠精神的新特征。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传统工匠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加速升级为创造型工匠。“创造型工匠与‘AI+机器人’深层次地融合,将在各行各业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基础。”徐斌说。
在普通人认知里,随着AI、机器人等技术加速融合,重复性、规律性强的生产任务将很快被取代,特别是对于焊接这种看似简单的工种,似乎被“又快又准”的焊接机器人替代已成定局。
“智能焊接目前还是存在很大局限性,无论是成本还是应用场景,都还很难全面实现自动化、智能化。”2023年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能承受压力的容器铆焊组组长王志英表示,在面对高精度和特殊焊接场景,拥有精湛技艺和丰富经验的“焊匠”仍然是无法替代的。
焊接,被誉为钢铁的缝纫艺术。有着数十年扎实经验,精通氩弧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焊条电弧焊三大焊接技术,对各种金属的火焰焊接技术工艺更是了如指掌的王志英,是不折不扣的“焊将”。
从2005年入职申菱环境以来,王志英扎根生产一线岗位,不停地改进革新焊接技术工艺,极大地提升了焊品的品质、效率和可靠性。
其中,针对企业在蒸发器节流系统散流板和能承受压力的容器的壳体焊接中,由王志英主导设计制作出的系列工装,使散流器焊接效率提升了50%以上,能承受压力的容器壳体焊接效率提升了40%以上。
而在工艺创新方面,他更是凭借自己对焊接的深入分析,总结出一套焊前工艺规划技术路线以及焊接过程中的风险识别与及时防护方法,让团队焊接产品在无损害地进行检测过程一次合格率基本达到99.8%,做到了“别人不敢接的产品,我们都敢接;再难啃的硬骨头,我们也总能想办法把它拿下”。
正是因为有这份实力,让王志英不仅能坦然地面对数智时代给焊接行业带来的挑战,并看到了更长远的行业机遇。
“一方面,无论是人工焊接还是智能机器人焊接,本质上都是焊接技术,而智能机器人需要大量的焊接数据、实操经验来支撑更新迭代。”王志英说,在那些能轻松实现“机器替人焊接”的场景里,可提供技术上的支持与策略优化的焊接工匠,更是宝贵的资源。
另一方面,人工焊接之所以难以替代,很大程度上源于非标焊接场景需求庞大、种类复杂、难度各异。
“实现智能焊接除了依靠产品升级、技术迭代,更需要焊工自身提高技术能力,争做‘数智焊工’。”王志英说,只有更多懂焊接、懂机器人、懂AI的“数智焊工”,从智能制造角度重新思考焊接工艺,才能诞生更多智能焊接场景应用于工业生产,推开“人机共舞”的时代大门。
“终身学习”,是徐斌、王志英都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在数智时代,不断学习增强技能更是比以往任何一个时间里都更加重要。
“其实在从事移动机器人行业之前,我是陶瓷行业的专家。现在是移动机器人行业的专家,这充分说明产业工人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本领和意志力。”徐斌说。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终身学习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和各级工匠人才的必然要求。
作为制造业大区,近年来顺德区总工会坚持强化技能培训体系,真金白银投入提升各行业产业工人技能素质。尤其是2025年以来,区总工会统筹区镇两级500万元工会经费,全面支持工匠学院体系建设,聚焦高技能人才教育培训,为产业优化升级、新兴起的产业培育及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目前,包括大良、容桂等镇街已先后启动工匠学院,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以“政—校—企”联动育人机制,推动产业工人由“工”变“匠”。
其中,由龙江镇总工会运营的“工匠学院人工智能培训中心”已于日前正式揭幕,中心将为全区企业和职工构建起全方位、全链条的服务体系,整合AI领域顶尖资源,开设“AI+生产制造、营销设计、法律服务、办公应用”4大类21项细分课程,打造辐射全区制造业企业的人工智能培训高地、人才交流聚合地和项目集中孵化地。
而北滘镇工匠学院则依托当地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机器人产业基地,选择以工业机器人作为首期培训主题,联合北滘职业技术学校、宝宏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训中心共同开展工业机器人示范性人才孵化培训,通过标准化课程与认证体系,向企业持续输送高技能工匠。
顺德区总工会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立足“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转型的关键节点,区总工会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机制、优化“数字工匠”培训体系,推动技能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以更精准的培训供给、更高效的成果转化,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数字工匠”队伍,成为推动顺德制造业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主力军,以优异成绩迎接和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